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数字货币>>币圈资讯>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去中心化的公共区块链网络已经存在了大约 15 年,与之相关的加密资产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大的市场周期。这些年来,尤其是自 2015 年以太坊推出以来,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来构建理论,并开发基于这些网络的应用程序。虽然这些网络在金融用例方面的进展已经非常显著,但其他类型的应用却举步维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 “去中心化” 所带来的限制下,提供可扩展和丝滑的用户体验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生态和标准的碎片化。然而最近的技术进步,让无论是区块链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应用不仅变得更加可行,而且其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

区块链采用的早期是由其核心功能的相当狭隘的定义驱动的,即:在不依赖传统金融或政府机构等中心化中介的情况下实现数字资产的安全发行和追踪。无论我们谈论的是 BTC 和 ETH 等区块链原生同质化代币,还是国家货币和传统证券等链下资产的链上化,还是代表艺术品、游戏道具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产品或收藏品的非同质化代币 (NFT),区块链都会跟踪这些资产,并允许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在全球范围内交易它们,而无需触及中心化的金融轨道。鉴于金融业的规模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全球化和金融化的背景下,仅此一项就足以证明区块链是一个极具革命性的技术,也足以吸引全球目光。

在这个狭隘的框架内,除了底层资产账本以及维护它们的去中心化网络之外,目前还有五种具有显著产品市场适应性的区块链应用:用于发行代币的应用、用于存储私钥和转移代币的应用(钱包)、用于交易代币的应用(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用于借贷代币的应用,以及使代币相对于传统法定货币具有可预测价值的应用(稳定币)。在撰写本文时,在加密市场数据聚合器 Coingecko 上列出的加密资产数量已经超过了 13.000.总市值为约 2.5 万亿美元,日交易量超过了 100 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价值集中在单一资产 BTC 中,另一半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前 500 强的资产中。然而,代币的长尾曲线很长,且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 NFT 也被纳入其中之后,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区块链作为数字资产分类账的需求有多大。

根据最近的统计,全球有约 4.2 亿人持有加密代币,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从未或很少与去中心化应用交互。来自硬件钱包制造商 Ledger 的一份报告显示,其 Ledger Live 软件的月活用户约 150 万,而软件钱包提供商 MetaMask 和 Phantom 分别声称其月活用户为约 3000 万和约 320 万。结合每日约 5-100 亿美元的 DEX 交易量、约 30-350 亿美元的链上借贷市场锁定价值,以及约 1300 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值,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而言,上述五类应用的当前采用水平仍然很低,但仍然很重要。诚然,这些数字应该考虑最近加密资产价格飙升的背景因素,但随着区块链监管越来越完善(现货比特币 ETF 的批准和欧洲的 MiCA 等量身定制的监管框架),它们也可能会继续吸引新的资本和用户,尤其是在与传统金融资产和机构日益融合的背景下。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但是,代币、钱包、DEX、借贷和稳定币这些金融类应用只是可建立在通用可编程区块链之上的应用的冰山一角。衡量区块链的采用不应该仅仅将它局限在作为增强的资产分类账的狭窄范围内,而应该将它放到更广的范围,例如作为中心化数据库和 Web 应用程序平台更通用的替代品。全球开发者数量目前已经接近约 3000 万,然而根据 Electric Capital 最新的 Crypto 开发者报告,公共区块链的月活开发者仍然不到 25.000 人,其中只有约 7.000 人担任全职角色。这些数字表明,在吸引开发者方面,区块链目前与传统软件平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拥有至少 2 年 Crypto 开发经验的开发者数量连续五年都在增加,各个生态的贡献者数量均在 1.000 以上,另外,在过去 6-7 年中 Crypto 吸引了超过 900 亿美金的风险投资。虽然这些资金的绝大部分确实用在了构建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和核心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务上 (它们被称为新兴链上经济的支柱) ,但也能看出资本对非金融、专注实用性的应用领域也有相当大的兴趣,例如在线身份、游戏、社交网络、供应链、物联网和数字治理等等。那么,在最成熟和广泛使用的智能合约区块链中,这些类型应用的成功度如何?

有三个主要指标可以侧面衡量市场对特定区块链和应用的兴趣:日活地址、日交易量和日费用支出额。解读这些指标之前需要了解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指标都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为夸大,因此这些数据只能作为一个非常粗糙的估计。根据链上数据聚合器 Artemis 的数据,在过去 12 个月期间,有六个网络在所有三个指标中脱颖而出(每个网络至少在两个指标中排名前 6):BNB 链、以太坊、NEAR 协议、Polygon(PoS)、Solana 和 TRON。其中四个网络(BNB、以太坊、Polygon、TRON)正在使用以太坊虚拟机(EVM),因此受益于 Solidity(专为 EVM 创建的编程语言)工具通用性和网络效应。NEAR 和 Solana 都有着自己的原生执行环境,二者都主要基于 Rust,虽然更复杂,但与 Solidity 相比,Rust 具有各种性能和安全优势,而且它在区块链行业之外也有着蓬勃发展的生态。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所有六个网络的链上活动都集中在排名前 20 的应用上,排名前 20 之后的应用的日活地址(不准确数据)会下降到数千甚至数百,具体取决于网络。截至 2024 年 3 月,以平均水平的一天为例,排名前 20 名的应用在纳入考量的三个指标中占了 70-100%,其中 Tron 和 NEAR 的集中度最高,以太坊和 Polygon 则最低。在所有网络上,排名前 20 的应用主要是那些与代币化、钱包以及 DeFi 相关的应用 (交易所、借贷、稳定币) 组成,不属于此类的应用几乎没有或只有极少数(每个网络 0-4 个)。除了用于在不同区块链和 NFT 交易市场之间转移价值的桥梁(两者都应该包含在资产转移和交换类别中)之外,剩下的几个异常值通常是游戏或社交应用。然而,在所有 6 个案例中的 5 个中应用在整个网络活动中所占的份额都非常低,例如 Polygon 的最佳数据不到 20%,但通常低于 10%。唯一的例外是 Near,但它的使用非常集中,两个应用 Kai-Ching 和 Sweat 占了所有链上活动的约 75-80%,并且一共只有不到 10 个应用的日活地址超过了 1.000.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Placeholder: DeFi 之后区块链的下一时代是什么?

以上所有内容都折射出了区块链早期发展的遗产,并进一步做实了其作为数字资产账本的核心价值主张。对区块链缺乏应用的普遍批评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可编程的金融化和代币化价值的安全结算。资产发行、钱包、DEX(或更广泛的交易所)、借贷协议和稳定币具有如此强大的产品市场契合度,仅仅是因为它们与该目的密切相关。鉴于这五个区块链之间相对简单的业务逻辑和强大的正反馈循环,第一代领先的智能合约区块链往往主要服务于这一狭隘的金融用例的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由于许多具有非金融效用的区块链应用程序的用途最终也与代币化和金融化有关,因此这五种金融应用可能仍将在长期内主导主要的通用区块链。

但是,这对于区块链更加雄心勃勃的愿景 (作为通用应用平台) 意味着什么呢?多年来,Crypto 行业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是 1)区块链的扩展性(包括吞吐量和成本),2)在不牺牲底层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和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实现简单的用户体验。在扩展性方面,目前通常采用两种方案,更集成的架构和更模块化的架构,Solana 属于前者,而以太坊及其 Layer-2(Rollups)生态则展示了后者。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并不互斥,它们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重叠和交融。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所讨论的应用是否需要与其他应用共享状态和最大可组合性,或者不太关心无缝的互操作性但追求从对其治理和经济的完全主权中获益的情况而言,这两种方法现在都是扩展区块链的成熟选项。

另外,我们在改善区块链应用的终端用户体验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具体来说,由于账户抽象、链抽象、证明聚合和轻客户端验证等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一些方法可以安全地清除一些困扰 Crypto 多年的主要用户体验障碍,例如必须保存好私钥或者助记词、必须支付交易费、账户恢复的限制,以及过度依赖第三方数据提供商, 尤其是在多链情况下。结合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可验证的链下计算和其他用于增强链上应用功能的后端服务,当前以及即将到来的应用开发周期将证明区块链是否会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主要角色,还是作为更通用的角色。鉴于 DeFi 之外还有海量的应用场景,这些用例将受益于更高的弹性和更好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和交易主控权,例如在线身份和声誉、出版、游戏、无线和物联网(DePin)等物理基础设施、去中心化科学(DeSci),以及解决日益增长的 AI 生成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这些用例在理论上一直很有吸引力,而现在,它们正在实践中变得可行。


本文由会员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ntime.com/biquanzixun/4647.html